第54章(1 / 2)

走不成了。

江凭阑悻悻走进去,悻悻在他旁边坐下,悻悻接过茶盏,悻悻喝茶,茶入口她一愣。

她来书房并不全然无事,那句没说完的话其实是“渴死我了,皇甫弋南你上回说好喝的茶在哪”。

皇甫弋南见她愣住,偏头一笑,“是君山,你不就是要来我书房找这茶的?”

一众官员心里吊着的一口气悠悠落下,满脸的惊悚换作了释然,同时还有那么一点歆羡。真如传闻所言,好一对璧人啊,貌似神仙眷侣,内里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气。一个为了找茶跳窗,不像王妃倒像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一个却是满眼宠溺,不惊不怒不摆王爷架子反还亲自斟茶。

这一幕虽是太不像话了些,却不知怎得让人动不起怒来。

他们之中也多出身于朝中贵族,因而一生从未能够如此我行我素坦荡潇洒,也从未想过,斟茶这种事,还可以由男人为女人做,不仅可以,且能够做得那般自然,自然到令人忘却那些男尊女卑的礼数,只顾着羡慕。男人这一生最大福份,或许便是一手拥天下,一手拥天下里一个值得为之斟茶的她吧。

只是这位宁王妃,究竟何以令殿下做到如此?

江凭阑直直盯着他眼底笑意,半晌后点了点头,埋头喝茶。

她看懂了,他在用他的方式替她解围。

两人行事素来不在意旁人眼光,但这里坐着的八位官员却不同于旁人,即便谈不上心腹,也是皇甫弋南多年来暗中培植的势力。江凭阑冒冒失失跳窗进来,又是直呼他名字,又是死啊死的没个忌讳,难免要被人看轻。她总归是要走上仕途的,并且很可能是借着他的势力走上仕途的,那么到时,一个被看轻的王妃要如何指挥统领他们,又如何令他们心服口服?

事情虽然很小,但人总会下意识靠近自己的第一直觉,那最初的印象一旦落下便再难更改,她很可能要为了今日这一场小小的闹剧,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所以皇甫弋南不惜自降身份,亲自给她斟茶,又用巧妙的法子替她的冒失行为作出了能令人接受的解释。

埋头喝茶的人眼底神色难得的温润,皇甫弋南偏头看了看她茶盏里倒映的那双眼,收回目光含笑道:“大学士,方才您说的法子,劳烦再讲一回给王妃听吧。”

☆、朝议

江凭阑觉得,她很可能是皇甫历史上第一位,能够在亲王议事时在旁恭听并参与其中的王妃。她也因此发现,皇甫弋南与臣子议事时的样子跟她想象当中截然不同。

传言里,宁王作风雷厉,朝堂之上力行大刀阔斧之策,出言字字珠玑句句犀利,有时都要听得人吓破了胆去。当然,江凭阑很清楚,那是宁王,却不是真正的皇甫弋南。

宁王要夺嫡,行事自然须有风雷之势,可真正的皇甫弋南其实并不屑如此,不屑周旋,不屑多言,不屑动怒,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能真正牵动他的情绪。他永远是静的,永远淡漠冷情,朝堂之上那个满含张力的宁王是假的。

所以她以为,在这宁王府里,他会做回那个清冷的人。却原来不是,议事时,他会含笑恭敬称呼这一众比他身份低微的臣子,会容许他们对他提出看法和意见并且不论对错都一一耐心解释回应,偶尔谈笑,他也会朗声纵情,也会以“晚辈”自居,让老臣们莫要说笑折煞了他。

这个他,似乎是这些老臣记忆里那四岁孩童长大后该有的模样,所以他选择在他们面前做这样的皇甫弋南。

江凭阑颤了颤,原来……这才该是他原本的样子。若没有十七年前被逼亲身潜敌国,若没有这十七年病痛苦熬与险恶折磨,他该是这样的……这样的真实,这样的开朗,这样的讨长辈欢喜,而非现如今,一人千面,纵与之朝夕相处,仍难辨哪面是真哪面是假。

君山入喉,淡淡苦涩,落到心间却化成千万根刺,戳得她生疼。一壶君山,竟喝出苦酒的滋味来。

君山茶一喝便是一个时辰,江凭阑难得坐得住,一动不动也不插话,只在皇甫弋南询问她意见时才说几句。这对她来讲并不容易,活泼好动的宁王妃即便在深宫也从没肯闲着坐过一炷香以上,更别提这种枯燥乏味的议事时候。

她肯耐心坐着,一来是为了逼自己好好学习,加紧熟悉政务,二来也是为了皇甫弋南。今日之事令她幡然“悔悟”,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不该那么无法无天,至少在有些场合,该给他的面子还是得给。他都肯为了自己纡尊降贵,她偶尔委屈一下好像也没什么。

或许皇甫弋南不会知道,对于极其信奉平等观念且争强好胜从不肯服输从不肯低头的江家大小姐而言,这样的“委屈”有多不容易。正如江凭阑虽然明白却很难真正想象出,对于连被别的女人碰着衣袖都要扯掉一截的金尊玉贵的宁王而言,这样大庭广众之下有失身份的宠溺是多难得。

……

三日后,皇甫宫金銮殿迎来了宁王归京以来第一次明枪火炮开战的朝议。

事实上,自宁王归京后,早朝回回都是硝烟弥漫,但从前时候使的都是暗箭,今日却是动了真刀子。一众皇子重臣再也顾不得面子,顾不得陛下,顾不得权衡,于大殿之上你来我往争了个面红耳赤,颇有些泼妇骂街的架势。

这一切,因为一个女子。

听闻那女子得知此事后当即抱着肚子笑得前仰后合,就差栽进对面人怀里去。又听闻那女子听完朝议结果后当即决定要亲自下厨做饭给全府人吃,原因很简单却也很令人费解:“哎呀这辈子可能当不了家庭主妇了,趁陛下还没宣我入宫,让我过把瘾吧。”

事情还得从早朝第一项议程说起。神武帝近日里不大有精神头,龙颜憔悴,因为一桩牵涉到南国以及西厥的烦心事:岭北又乱了。

岭北原是南国前朝微生属地,四年前暴动时,微生末帝听从太子微生璟之言舍弃岭北,皇甫当即将其纳入北国版图。当时朝中也并非没有异声,很显然,岭北是块烫手山芋,微生丢了是因为他们自认拿不住,可于皇甫而言,要拿住并吃下这山芋,一样也不容易。如今微生亡国,而大昭建国不足两月,政权尚未稳定,南国动荡不安,连带地处南北两国边境的岭北省也乱了起来。岭北一乱,西厥又开始趁势毛手毛脚,鼓动其独立出皇甫版图。

势头已经起了些时日,陛下却秘而不宣,直至今日才拿出来令众臣决议想法子。法子当然不是没有,只是几位重臣皇子一个个陈述完,都被陛下挑出了刺来,甚至连宁王的主意都被驳了回去。

满殿死寂里响起一个声音。

“陛下,臣以为,有一个人的主意,或可一听。”

彼时神武帝揉着眉心摆摆手,漫不经心问了一句“谁”,众人也都那么漫不经心地一听,却听见一道雷,生生劈在了头顶。

那平日里并不受倚重的东阁大学士说了一个名字:“宁王妃。”

朝议便是从一句起开炮的,反应最大的并不是陛下,而是太子:“胡闹!一介后宫女子,何以干涉我朝政事?大学士可是想不出应对之法,这才以此说笑来搪塞?”

“殿下,请容老臣将话说完。”

“陛下,儿臣以为此等荒唐之言不听也罢。”

“大学士请讲。”

这一句“大学士请讲”,听得人人颔首暗暗蹙眉,有人悄悄去看宁王,依稀发觉他的脸色也不大好看。

“陛下可还记得,宁王殿下冠礼当日,宁王妃于文选之时所言?”

“朕记得。”

“在场诸位皆有识之士,敢问太子殿下,在此之前,您可曾听闻‘怀柔’二字国策,可曾找出厥人猖狂至此的真正源头,又可曾看清微生末帝于西厥政务上失在何处?”

太子被问得一噎,满朝皇子重臣文武百官也是一噎,前者是气得愣住,后者则是被大学士这一番惊世骇俗之言震住。这一记脸,打得妙啊,这一记脸,可不止是打在太子一人脸上啊。朝堂之上固然有明眼人,却也的确不乏远不如宁王妃有政见的。

答案如何一点也不重要,因为这个问题,太子不能接。他若答“我当然清楚”,无异于在被人质问“您与宁王妃谁更厉害”的时候回答了“当然是我”,他贵为太子,安邦辅国,清楚这些是理所应当,绝无显摆的道理,更何况,刚才他还说人家是“一介后宫女子”,如今又怎好意思真与宁王妃较个高下?至于答“不清楚”?他有脸说,大家也没脸听。

人人心里凛然,看不出来,素来为人低调的东阁大学士竟也有如此犀利如此一鸣惊人的一面。只是……大学士究竟只是借此事单纯暗讽太子,还是当真有意推举宁王妃?

众人或惊或愣或疑,都还有些反应不过来,大学士郑启却已在继续:“宁王妃之政见,臣不敢疑,在场诸位想必亦不敢疑。更何况,诸位心中也都清楚,当日文选,事关岭北终局一问,王妃本该有更好的答案。”他顿了顿,看向上座神武帝,“王妃识大体,知进退,以后宫女子身份自居,不敢僭越,因而不答。可陛下,您当真不想听听吗?”